輕量化的想法

1. 輕量化的定義

  為了消除天數造成的重量差異,我們使用基本背包重量 (BPW) 來評估輕量化的程度,BPW即為包內物品減去消耗性物品 (食物,燃料,水,等) 的重量。依據BPW重量,我們能將輕量化分為幾個程度:

分類 重量 說明
重型 >30 lbs
(13.6 kg)
為體能足夠者攜帶了較多裝備,
或初學者使用部份非登山裝備頂替。
一般 20 – 30 lbs
(9 – 13.6 kg)
一般登山者使用登山裝備的重量。
輕型
(LW)
10 – 20 lbs
(4.5 – 9 kg)
將原有登山裝備換成輕型登山裝備,
常帶給人輕量化很貴的印象。
超輕型
(UL)
5 – 10 lbs
(2.3 – 4.5 kg)
選擇設計精簡的裝備,並需依照需求調整個人觀念與登山方式
(這不是有錢就ok的)。
超超輕型
(SUL)
3 – 5 lbs
(1.36 – 4.5 kg)
裝備使用的觀念和技巧進一步升級,
可能需犧牲一點方便和舒適性。
極輕型
(XUL)
<3 lbs
(1.36 kg)
極度精簡裝備,並配合野外求生能力減少攜帶的物品,
有時會讓人覺得危險克難。

  有趣的是,在輕量化的發展上,5 lbs曾被稱為 5-pound barrier,因此要跨越這個門檻是需要更多改變的。在現在裝備技術進步下,若能配合恰當的觀念,達成UL甚至到SUL的上限事實上並不會太克難或困難。輕量化到後來的發展也變得像一場競賽,就好像山徑野跑在比能用幾個小時完成路線,極致輕量化使用者也在比能用多少基本重量完成幾天的行程,因此對多數人來說是不需要做到XUL的。

2. 裝備減量:積少成多,一物多用

  輕量化的第一步當然就是要減少不必要的裝備了,很多小細節加起來事實上會大幅影響最後的總重:像錢包裡太多的零錢、食物的包裝、背包上多餘的織帶、筷子湯匙是不是帶一種就好、背包套真的需要嗎?把每個東西放入背包前不妨多想幾秒。

  另外輕量化最中心的一項法則就是「一物多用」,原本需要的兩項裝備只要用一個就能解決,重量直接打對折!最基本的登山杖當營柱,到背包背板當睡墊,甚至專為一物多用設計得裝備等等,這正是輕量化讓輕量化有趣且有無限可能的地方!

3. 裝備的共享

  許多戶外團體出隊時會一人一個爐頭、大家都搭個人帳,在許多情況下這麼做確實有其便利性,但若營帳、爐頭、鍋具、部份技術器材等裝備能共享共用,便能減少重複冗贅多餘的裝備。除了使用社團公裝外,有些人也會有攜帶特定個人裝備的習慣,這部份有賴於領隊的協調分配。

4. 裝備的取捨:夠用就好

  在上述裝備減量和共享分配的過程中,我們有時會對一個裝備要不要帶或帶哪一種款式感到困擾。而判斷的準則很簡單──夠用就好,或是說得更精確點:裝備足夠剛好應付最悲劇的情形,雖然這時可能會有點不舒服但仍能確保生命安全。最簡單的例子,保暖裝備帶多少?就是遇到預估晚上最冷的情況,把全部衣物連雨衣和備用衣物都穿上、鑽進睡帶後夠用就好。

5. 輕量化的態度

  看了上面這麼多,我們可以瞭解到:輕量化絕對不是「荷包隨重量減輕」這麼簡單的事了。在開始輕量化之前,你要先相信「我的背包可以更輕」,然後從下定決心要開始輕量化後,每當購入新的裝備前都要審視這個裝備有沒有必要性、多用途、而且不可取代,然後在這樣的情形和個人經濟條件下,選擇一個最輕、收納體積最小的裝備。

  BPW中最大的三個來源是睡袋、營帳、和背包本身,因此也是輕量化首要的目標,尤其是睡袋是個能用很久的東西,絕對值得第一個投資;而背包由於涉及其背負系統和容量問題,因此可以在其餘物品逐步減量後再執行,關於社內的輕量化實務在文末會有更具體的說明。輕量化是一個不斷思考與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嘗試才能找到最佳的組合。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