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營帳和睡眠
1. 營帳
營帳的種類百百種,但先不論形狀,一般可依據營帳的層數分為依據雙層帳 (double-walled)、單層帳 (single-walled)、天幕 (tarp)。一般常見的雙層帳多半是蝶式帳 (ridge tent) 或圓頂帳 (dome tent),結構上有分內帳和外帳,由於外帳通常會反潮,因此用內帳來隔開這層,選購時是否要考慮到是否為自立式或須要登山杖或營釘拉撐,因此就要考慮到附加物的重量,目前輕量化的雙人雙層帳篷已可到僅約1.2 kg的重量。
單層帳因為只有外面一層擋雨,因此沒有前庭,且少了內帳很容易反潮,這時就必須搭配露宿袋使用,這種帳篷多是為輕量化而減少了內帳設計,常是蝶式帳或金字塔帳 (pyramid tent / tepee) 的設計。跟天幕的差別只在有沒有底布的設計。
至於天幕 (flat tarp) 則是最受輕量化使用者歡迎的形式,也是目前社上使用的主流 (也就是社上平常說的外帳),又輕又好收,而且能夠在各種地勢上搭設,搭建時配合周遭植被或該隊裝備而有不同建設技巧,相信大家都很瞭解了,此處不加多談。但是社上的天幕重量可能因預算緣故偏重,一頂6人天幕約1.2 kg,若有自行購買的需求建議選用cuben fiber等較輕的材質。而金字塔帳 (pyramid tarp) 也是一種方便的帳,只要一根登山杖就能架設,並且相當避風,惟台灣濕氣太重容易反潮,建議搭配露宿袋使用,否則一碰到四周的頂布就整個濕掉了。
2. 營繩
目前社上外帳所附的營繩都過長,長的營繩可能較便於固定,但營繩直接拿來綁固定點收短容易磨損,由於出隊一般都會帶短傘帶或普魯士繩,建議會先用傘帶加一個勾環再連接到營繩,而營繩的長度應該要縮短,而營繩的材質也可改用深海釣線或Dyneema材質較為耐用且輕量。
3. 睡墊
一般社上是使用鋁箔睡墊,全身單人的鋁箔墊約150g,一般能滿足在台灣的三季需求,而其他比較常用的種類有泡棉睡墊和充氣睡墊。在討論充氣睡墊時,常會聽到所謂的R值,也就是熱阻值,一般使用公制K•m²/W作為單位,可作為睡墊保暖力的參考。
泡棉睡墊可分為發泡和無發泡的,發泡的睡墊較軟且能提供很好的隔熱,150g的輕量化全身睡墊R值可達1.5,兼顧輕量與保暖,惟體積較大,可以嘗試把他在背包內最外圈捲成一筒,較易收納也能作為支撐;無發泡的泡棉較硬,R值也比較低 (視厚度而定,0.5 cm R值可達約0.7),但便於攜帶,同時可充作背包的背板,發揮一物兩用的功能。另外蛋殼睡墊也是泡綿睡墊的一種,雖然也是好睡又保暖,但是體積很大不易收納。
自動充氣睡墊的內部填充有高彈性泡棉,重量較重,體積比泡棉睡墊小,但仍相較充氣睡墊大許多。單純的充氣睡墊中由於內部空氣容易對流,因此多靠內部隔間阻止對流,或甚至填充些微羽絨,這種睡墊輕量輕且收納體積小,重量和R值則視不同廠商規格而異,目前最輕的半身充氣睡墊約230g R值3.2,缺點是大多很貴,且容易戳破是充氣睡墊共同的致命傷,但若要雪地紮營仍是不二之選,若喜歡在社上的勘察隊使用就要多練練整地的功力了XD
在挑選睡墊時,必須要配合行程來考慮到隔熱程度 (R值)、舒適性 (厚度、大小、孔洞)、底部紋路防滑、是否內建枕頭、收納體積大小等,這些選擇同時也要和其他裝備綜合考量,像是其他保暖裝備和該次宿營地的特性是否適合這款睡墊,或是使用半身睡墊的話另外的半身也許能墊背包或救生衣等。
4. 地布
社上目前常使用鋁箔墊直接作睡墊兼地布,然而缺點是收納不易,且有滲水的風險,常見有人外掛或破得亂七八糟;把大塑膠袋 (俗稱大白) 割開則是容易反潮,但若有搭配露宿袋則不妨試試;而Tyvek材質的布料則是近來頗受歡迎的選擇,不但輕量、耐磨、且相當抗水,價格不貴,收納起來也很方便。
5. 露宿袋
露宿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防風防水防潮,傳統的露宿袋多為三層布縫製,具有很好的保暖功能,但重量很重,有些更有內置骨架,可在頭部撐起來形成空間避免壓破頭部,稱為露宿帳,這很適合喜歡到處露宿的人,但有了骨架當然就也少不了重量了;而只有一層防水材質 (如Goretex或eVent) 的則較輕,保暖的部份可以與其他自己的裝備彈性搭配。另外在頭部的部份有些能完全密合;有些有紗網防蟲;另有些只有單純開口,仍須搭配外帳使用,但在溪谷等潮濕的地方或用大白當地布時就仍很好用。值得注意的是,較薄的露宿袋其實是消耗品,睡覺時背部的摩擦會使防水層略為磨損。
6. 睡袋
睡袋的保暖填充材質和保暖衣物類似,以羽絨和化纖材質為主,由於填充量更大,因此兩者的重量差異也越多。除了羽絨填充之外,一個850+ FP的睡袋幾乎有一半的重量都在布料,理想的布料要防潑水、抗撕裂,因此挑選時睡袋的總重和絨重都要注意,高蓬鬆係數和低丹尼數的睡袋是最佳選擇。
睡袋也有形狀之分,常用的有信封式、木乃伊式、被褥式睡袋。信封式的睡袋雖然較不會有束縛感,但由於木乃伊式睡袋較貼身,保暖的效果也比較好 (很多廠商也針對睡袋的剪裁和布料有不同設計,有興趣可以多比較看看)。而被褥式睡袋 (quilt) 較為特別,由於睡覺時背部的羽絨會被壓住,保暖效果很差,因此quilt沒有背部,就像一件被子,讓你直接把睡袋直接綁在睡墊上,節省了不少重量,但必須配合充氣睡墊或厚泡棉墊使用,且背部還是會比較涼只適合三季。另外也有部份睡袋設計是沒有帽兜的,這部份就要自行搭配行進中使用的保暖帽,以一物多用的方法來省下多餘的重量。
至於要挑選適合自己和特定行程的睡袋就是一門學問了,更精確來說,我們要考慮的是整個睡眠系統要如何搭配。由於各家廠商的填充、隔間、表布、剪裁都有差異,實際保暖效果不好評估,因此睡袋上通常會標示舒適溫度、耐冷溫度、極限溫度,這三個溫度所設定的標準分別為:能讓標準女性 (160cm / 60kg) 舒適入睡、讓標準男性 (170cm / 70kg) 舒適入睡、讓標準男性不致失溫,這些數值則是用機器測量散熱速率所得到的。雖然個人體質感受不同,但不同睡袋間的保暖效果仍值得參考。
最後再次強調,睡覺時穿上保暖衣物、睡墊的保暖效果、套用露宿袋、配合背包或救生衣作為地墊隔熱、用剩餘衣物作為枕頭、使用毛帽取代有睡袋帽兜等選項都能配合使用。另外有部分睡袋款式腳底有拉鍊,伸出腳站起來就能成為睡袋人,可以反過來把睡袋當作保暖衣,可能很適合早上無法脫離睡袋的人。總之,在每次行程中嘗試搭配,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裝備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