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背負系統與打包

1. 背包與背負系統

  一般的登山背包結構大致可分為主袋、頂袋、背負系統等三個部份,因此輕量化的背包也就會從這幾個方面來著手進行重量的簡化和設計的調整。許多大廠牌推出的輕量化背包只是改採輕量化材質,結構與使用方式與一般背包無異,這樣的背包重量約落在1 – 1.5 kg,雖比一般背包更輕,但未發揮輕量化思考的精神。

  為了達成背包減重的目標,背負系統和布面用量是主要簡化的目標。多數輕量化背包只有簡單的背負系統,包括改用鋁條、泡棉條等作支撐,也常會省去肩帶連接帶或腰帶連接帶,有些款式的背負系統還自行拆裝組合;至於完全無背負系統的背包就更輕了,重量可以輕到0.5 kg以下。由於簡化背負系統,所以多數輕量化背包的背長是固定的,因此在採購時務必注意背長和腰帶的範圍。簡化背負系統的代價必然是背負能力的降低,因此需要更好的打包技巧,由於完全無背負系統的背包在合適打包下的極限負重約 9 – 10 kg,若是長天數行程則需配合其餘裝備的輕量化以免超出舒適負重範圍。

  為了要減少布面用料,多數輕量化背包只有一個大的單一主袋,而省去了頂袋的設計,頂袋的部份有時會改用網袋取代,然而網袋的耐用性較低,在植被攻擊下很容易報廢,因此若有此類需求建議要選網袋能拆除的款式,很多輕量化登山者也喜歡配合使用輕量化的側背袋,便利性甚至比頂袋更高。除此之外,主袋上方也常有做延伸的束口袋或採用收捲式設計以利容量擴充。

2. 打包的技巧

  背包的外型和重量分布是影響行走時舒適度的關鍵。打包的原則可以用A BC原則 (Accessibility, Balance, Compression) 來概括,具體來說,為了讓腰部受力以及避免身體後傾,盡量要讓背包重心維持在靠近背部中下段,因此底部先塞入像睡袋等密度低的裝備,接著將密度高的重物置於靠背處,而前方則置入密度較低的物品 (例如保暖衣物),最後才在最上方置入行進間需取用的東西。由於輕量化背包通常沒有什麼隔間甚至頂袋,在打包時就要用塑膠袋或束口袋整理零散的物品,一袋一袋放入,熟練後仍能很快的拿到任何物品,另外像睡袋、衣服等物品則不見得要放進收納袋中,這些物品能用來填滿收納袋之間的空隙,讓背包打包更為扎實。

  在傳統的背包中有鋁條或背板支撐包型,但對於無架式背包,我們需要利用各種裝備為背包建構虛擬的框架。由於背負系統的簡化,在打包時最重要的就是背部的平整,這時睡墊就很適合立於背部或在包內繞成一圈作為支撐,若有鍋具等硬物的話也可以先把鍋底朝背放好,背起來比較舒服 (題外話:常有人說無線電天線會刺破袋子,我覺得塞在背板間還滿好的)。而如水瓶、營柱等長形堅固的物品可立於背包兩側,作為虛擬骨架支撐並穩定重心。在所有東西都收好後,稍微整理一下背包形狀,再用壓縮袋把背包壓成一顆石頭,這樣你的背包就和有骨架的背包一樣惹。(如果還記得點動物學,外架式、內架式、無架式的背包根本就像是外骨骼、內骨骼、和液壓型骨骼XD)

3. 背包防水

  社上使用大塑膠袋 (俗稱大白) 套在背包內對於一般行程是很好的方法,但如果有露宿袋的話,不妨就把露宿袋直接套在背包內當防水。而如果溯溪一般會打兩層大白,但超過三天的泡水行程仍有可能讓防水破功,因為大白內若放了堅硬的東西,溯溪時再碰撞堅硬的石頭就會很容易破掉,這種行程使用防水袋還是值得考慮。而對於睡袋等絕對不能濕的物品,使用家用衣物壓縮袋能同時達到防水、壓縮、輕量的效果,若不放心的話能多做一層防護 (當然相信自己裝備且想要更輕的話就能省了),但在一般行程,利用上方重物的壓力壓縮而不使用睡袋壓縮袋,也是一種把背包底部填滿、扎實打包的方法。

  而背包套是許多人會使用的裝備,傳統背包套的用途主要為防止背包遇雨濕掉和減少外掛物品勾到東西的機會,但事實上大雨時背包仍會濕掉,建議選用不吸水材質 (如cuben fiber) 的背包,並透過打包技巧減少外掛物品才能根本解決問題,不吸水材質的背包在溯溪時也顯得特別有用。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